原標題:走在農村改革的前面

陳錄師(右)與康家灣村村委會主任趙先榮(左)說起1978年母親簽下全國包產到戶第一單時興奮不已。本報記者 李永桃 攝
1978年春節后不久,原伊克昭盟(現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后撤鄉並鎮並入樹林召鎮)康家灣生產大隊趙丑女與生產隊簽訂了全國第一份農民個人承包集體土地協議。35年后,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之際,記者來到這片率先掀起農村改革的熱土。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記者來到樹林召鎮康家灣村趙丑女的三兒子陳錄師家。由於突發疾病,趙丑女已於1988年去世。她的三兒子堅守在這裡,子承母業。談起母親當年的壯舉他一下子來了精神:“當年,母親給生產隊干活賺工分。由於我家離干活的地方有十多裡山路,每天要走1個多小時的路程。母親性子急、熱愛勞動。她就找到生產隊領導說‘我能不能把門前的那4畝地承包下來?有在路上耽誤的這點時間我早把活兒干完了!’領導同意了。第二年,4畝玉米地每畝收成上千斤。比生產隊的玉米收成翻了一番。對比強烈,母親包地的事兒一下子轟動了。第二年,帶動全社搞包產到組、分組作業。組與組之間形成競爭,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個做法比全國推行包產到戶整整提早了1年。母親也因為敢於嘗試,先后榮獲了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自治區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當選達拉特旗政協委員、自治區人大代表。”
沿著農村改革發展的軌跡,陳錄師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
1997年,國家第二輪土地承包制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期限由15年沿長至30年。“這個利好政策更堅定了我們種地的信心。我們舍得投入了、思想活躍了。特別是在‘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