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粟
公眾演說本是西方的產物,政見傳播的對象是大眾。而中國古語有雲:“一言之辯,重於九鼎至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中國領導人深諳其道,在他國發表演講中或闡明主張,或抒發情感,運用歷史的、現實的多重維度,尋找中西方共同的文化淵源以期獲得聽眾的情感共鳴。
3月22日至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分別發表了4場演講。演講中,他數次援引古今名言詩句,提到多位中外人物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以及中國的發展與外交政策等。
4月1日,在歐洲學院的演講中,他將熱烈奔放的酒和含蓄內斂的茶對比,用“酒逢知己千杯少”和“品茶品味品人生”來說明東西方文明的差異。
這種表述方式在習的演講中俯拾皆是。語言平實且意味雋永、幾無官腔且具親和力、通俗易懂且具感染力,被國際媒體親切地稱為“習式風格”。
在何種國家的何種場合演講何種內容,本是根據與到訪國家的親疏程度,以及所要開展的外交方略所決定的。但從習近平的演講中,還是可以看出領導人的講話自有其內在的表述邏輯——更重要的是,演講背后所想傳達的信號。
對外交的個人投入
聊足球、談思考、提看法
“他本人穩重又有風度,聲音非常有磁性。講話語速緩和,語態輕鬆、自然,但回答尖銳問題又很有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后作此感受。
實際上,習近平的外交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個人投入。他曾多次在各種場合中表露出自己對中國體育和中國足球的關注,並且將這種熱愛融入到與演講國的交往中。
2013年6月1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演講時他曾坦言,“我是一個足球迷。”“帶領中國隊闖進過世界杯比賽的就是也擔任過墨西哥國家足球隊主教練的米盧。”在剛剛結束的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他笑瞇瞇地說,“中國廣大球迷對剛剛擔任中國國家男足主教練的阿蘭·佩蘭先生寄予了熱切期待,我祝他好運。”
除此之外,習近平在各種講話中還勇於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思考。3月27日,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時,他講述了自己對陝西出土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琉璃器的思考:“對待不同文明,不能隻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還是這場演講,作為首次系統提出對世界文明看法的當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指出:文明有多彩性、平等性以及包容性。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正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實際上成為各國人民要求本國的文化、文明得到平等尊重和充分發展的代言者。
有人說,習近平的觀點是犀利的,但表達卻是溫和又巧妙的。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上引用拿破侖的話,巧妙地將中國比喻成一頭睡醒的獅子:“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演講方式
找淵源尋共鳴、善用比喻講故事
在外事活動中,提及兩國彼此之間的淵源,可以迅速產生共鳴。在習近平的演講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共鳴”痕跡。3月27日,在法國演講時,他談到毛澤東和戴高樂在冷戰期間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歷史性決策。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的兩國友好交往。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演講時,他講述了墨西哥著名作家帕斯曾將兩千多年前中國哲人老子、庄子的思想翻譯成西班牙文。
在不同場合的演講中,習近平多次說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說到國家之間要民心相通,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
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