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偉健
2014年05月29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趙亞夫在檢查桃樹發育情況。 |
頭發已經花白,戴著眼鏡,說話不多。第一次見到趙亞夫,他有些拘謹,但總是笑瞇瞇的。當到了句容市戴庄村,看著圍過來請教的農民,他話明顯多了,對方聽不懂的,他會耐心地解釋,一遍又一遍。
50多年間,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趙亞夫思考的問題簡單又宏大:依靠土地、依靠農業,能不能讓農民走向富裕、走向小康、走向現代化?他扎扎實實地去尋找答案,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培育品牌、市場營銷……
農民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3米高的大棚裡,是一架架草莓。“這個草莓夜冷育苗技術,就是趙主任帶著我們在學習日本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句容當地鼎鼎有名的“草莓大王”王柏生說,這在國內是首創,使用這種技術畝增效益可達5000元。王柏生種草莓已有30年時間,從一個隻會種水稻的農民,成為有名的“草莓大王”,他最感謝的人是趙亞夫。
1983年,趙亞夫與同事來到茅山老區句容白兔鎮解塘村,推廣現代農業。“這在當時要承擔一定風險,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鎮江市農科院研究員糜林說。但對趙亞夫來說,“農民的需要,就是農業科技人員的研究方向。”
第一年的露天草莓試產成功,畝產超過500公斤,效益600多元,是當時常規農作物效益的兩倍多。周邊農民紛紛效仿,到了1987年,白兔鎮露天草莓超過7000畝,農民也因草莓富了起來。
這只是初步的成功。趙亞夫和農科所的同事們為讓農民更加快速地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實現規模種植,1996年4個示范園在句容后白、白兔等鄉鎮落地,總面積2300畝,向周圍農民招工,還免費傳授技術。數年時間,句容鮮果種植面積成倍增長,截至本世紀初,句容鮮果已突破10萬畝,出現了丁庄葡萄、茅山水蜜桃等享譽省內外的“一村一品”鮮果基地,讓茅山老區百萬農民通過農業實現了小康。
2006年7月,在趙亞夫主導下,戴庄有機農業合作社成立。戴庄村黨總支書記李家斌說,經社員提名,多數村干部進入合作社,市農科院技術人員劉偉忠擔任合作社副理事長,科技人員、村委會和農民“綁”在了一起。
技術人員入社,合作社有了技術保障。將村委會與合作社“合二為一”,合作社承擔經濟功能,村委會負責行政職能。農戶仍然是合作社中堅力量,他們有權選舉和罷免理事長,也有從合作社分紅的權益。農民以土地入股,並繼續在自家土地上耕作,多勞多得。
合作組織的優越性日益凸顯,入社土地每年以1000畝數字增加。2008年,戴庄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與蘇南農村同步達到小康標准,比預計時間早了三年。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6萬元,是2003年的6倍。
讓農民理解,先要了解農民
30年來,從句容到丹陽,再到四川綿竹……趙亞夫的技術和理念“萬山紅遍”。“我知道農民要什麼,知道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會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引著他們前進,因此,我獲得了他們的信任。” 趙亞夫說。
當趙亞夫讓戴庄村改種有機桃樹時,村民杜中志不太相信。“當然,你按我說的方法種桃子,包你每斤桃子賣到5塊錢。”面對杜中志的懷疑和抬杠,趙亞夫仍然笑瞇瞇,“你賣不掉,我包了。”在趙亞夫的再三保証下,杜中志戰戰兢兢地種了3畝桃,2004年第一批桃子就賣到了每斤8塊錢。杜中志徹底服了,他現在逢人便說:“跟著趙亞夫,肯定能致富。”
說起這些經歷,趙亞夫一臉笑容。“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知道他們想什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