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0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 |
|
![]() |
|
![]() |
圖為美國攪局南海漫畫。 |
正式和非正式的全球治理現有框架能否有足夠的能力和辦法來應對越發沉重的各種全球性“恐慌”?這個問題,似乎世界都越來越希望中國能夠給予一個有力的“答案”。
近期亞太地區的幾項熱點議題又成了全球矚目的“重頭戲”。從中國經濟回暖到南海局勢風雲,從朝核懸心依舊到G20引領期待,中國在全球治理機制的“升級完善”上表現出的不懼挑戰、主動創新贏得了不少國際輿論的稱贊﹔中國用創新式的外交智慧為減少全球恐慌做出的努力也得到肯定。“中國被視為世界范圍內一股強大的崛起力量,不能用‘新興國家’這個概念來描述,也不能簡單、表面化地進行定位。”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刊文稱。
這是贊美,更是期待。
【陽光跡象:區間目標穩定世界信心】
全球經濟繼續面臨重大的長期和短期挑戰,2016年的增長依舊令人擔憂。此前出於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焦慮,國際上種種“寒流”論調此起彼伏。然而,在中國一季度依舊穩定的數據面前,國際上的觀點也開始趨於冷靜,分析起憂慮之外的希冀。
“官方數據中的一些因素讓觀察人士感到了一絲慰藉,其中最顯眼的因素就是房地產市場復蘇和投資反彈激發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增長以及鋼鐵、水泥和玻璃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英國《泰晤士報》稱。
“圍繞中國經濟的信心在過去一個月有所恢復”,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除了房地產市場的推動外,去年以及2016年初波及全球市場的匯率震蕩和資本外流也有所減弱,提振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3月的外匯儲備余額也出現了5個月來的首次增長。
在全球經濟增長仍然“溫和且不均衡”的背景下,這無疑是個最為有利的影響所在。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令人鼓舞的數據公布后,二十國集團(G20)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們對全球經濟部分領域出現的“陽光”跡象給予了贊揚。畢竟,盡管中國經濟已經從數十年前兩位數的高增速上放緩下來,但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關鍵驅動器。
“這讓那些疲於應對經濟停滯的先進國家艷羨不已。” 英國《衛報》稱,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剛進一步削減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同時卻把中國列為為數不多的全球亮點之一。“這多虧了中國彈性的消費支出和繁榮的服務業。”
當然,並非沒有警醒的聲音。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的分析稱,盡管中國經濟出現了“觸底反彈”跡象,但鑒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再加上中國向消費驅動型增長和創業潮的結構性調整存在的困難,中國經濟承受的下行壓力還會持續。
“在可預見的將來,至少是“十三五”期間,中國不會遭遇危機。”俄羅斯《獨立報》刊文稱,當前的經濟風險沒有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畢竟中國的GDP增幅較之他國仍然是一枝獨秀。事實上,對於中國經濟乃至整個國家發展而言,以下三大全球性問題才是真正的、不可小覷的長期性風險:人口、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此外,要取得超乎尋常的成果,就需要中國把宏觀經濟討論置於一個全面均衡的背景之下,促使各國對政策進行取舍,在宏觀經濟的影響和目標上加強合作,減少分歧。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發布報告稱,為了應對危機,現在的全球重點應該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存在的日益下滑的風險。中國在今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恰好也擔負起世界的期盼,在如何恢復全球發展勢頭上扮演更多制定規則的“積極角色”。
【中國力量:積極推進全球核安全治理】
同舟必須共濟,標本還需兼治。
全球發展的規則完善遠遠不止是經濟領域的問題。世界早已成為“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的問題如是,安全的問題更如是。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指出,“核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公敵,核安全事件的影響超越國界。在互聯互通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所有國家都要參與到核安全事務中來,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
這是中國對國際安全局勢的准確把握,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突出貢獻。遠的不說,至少當前世界面臨著朝核這個難以把握的危機,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身上。據韓國《東亞日報》對102名韓國安保專家的調查,54.9%的專家認為,朝鮮很可能會在5月初第七次黨代會之前進行核試驗或導彈實驗。
“朝核問題無疑也是一個超越國家層面的問題,既需中美合作,也需韓中合作。雖然各個國家的戰略目標稍有不同,但朝核問題實質上影響著亞太地區穩定,與各國利益息息相關。”英國《金融時報》刊文分析稱,一旦朝鮮進行第五次核試驗,那麼無論中國、韓國還是美國等,恐怕都必須意識到這是“我們”的問題,各國應該主動會面、傾心溝通、多提建設性意見,共同面對挑戰。
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尋求妥協,在此基礎上進而為恢復多邊談判、商討更具體的行動步驟奠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