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4日09:52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游德馨,1931年2月生,福建羅源人。1948年3月入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在福州市區縣鄉和市直機關工作。1980年任福州市市長。1984年任福建省副省長兼外經貿委主任。1992年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3年任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2003年離休。
採 訪 組:邱 然 黃 珊 陳 思
採訪日期:2017年6月3日初訪,2020年1月12日核訪
採訪地點:福州市游德馨家中,福州悅華酒店
採訪組:游老,您好!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在福建省任職,與習近平同志有很多接觸,請您先談談他在寧德工作的情況,以及他后來到省裡工作繼續支持寧德發展的情況。
游德馨:1988年6月,寧德地委書記呂居永到省人大工作,組織上調習近平同志到寧德任地委書記。當時,寧德是我們福建九個地市中最貧困的地方,省裡期望習近平同志這樣年輕有為的干部能夠帶領寧德干部群眾“闖一闖”“沖一沖”,改變寧德的面貌。習近平同志沒有辜負組織的期望,他上任伊始,就確立了寧德發展的基本思路。他對寧德的干部們講:“雖然我們現在很窮,但是我們要有‘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弱鳥先飛’的精神。”他還提出“四下基層”,即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
習近平同志不僅有思路,還有切實的行動。他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為人民群眾做了很多好事。
那時,寧德市壽寧縣的下黨鄉還沒有通公路,車根本開不進去,隻能徒步走兩三個鐘頭的崎嶇山路才能走進去。習近平同志先后走進去3次,開展深入調研。他支持下黨鄉的脫貧工作和建設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上大力支持,幫助當地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
習近平同志主政寧德期間,特別支持福(州)溫(州)鐵路寧德段的建設,組建地區鐵路辦公室,抽調人員,做好征地、拆遷等前期工作。后來他調到省裡工作,仍積極支持福溫鐵路和沈(陽)海(口)高速公路建設。
1982年,福州市首先開通全國第一部市內程控電話。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省市話程控化一開始,他率先帶領地區郵電局長楊錦炎等同志到福州參觀學習並向省裡爭取項目,抓緊寧德地區的福安、寧德(后改蕉城區)兩縣程控電話建設,走在全省程控化的前列,大大促進這兩縣對外的信息交流、生產發展,方便了群眾。
離開寧德后,習近平同志還始終記挂著寧德百姓的生活,茅草房戶搬遷和連家船民上岸是他到省裡工作后開展的。茅草房是貧困農民遭災或家裡極貧,無法建瓦房,隻好用茅草搭蓋避雨,冬不御寒,夏不消暑。當時寧德地區就有2104戶、7701人住茅草房。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聽省政協匯報后,即帶領有關部門同志到閩東調研,並撥款600萬元支持茅草房改造。省委省政府把茅草房改造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大財政投入,經省、地、縣、鄉各級的努力,1997年底茅草房改造與搬遷任務全部完成。
習近平同志對連家船民上岸工作十分盡力。連家船民是生活在江海邊的特殊漁民,無土地、無房屋、無戶籍,終年漂泊在海上的破舊漁船裡,“討小海”為生。組織他們上岸要解決土地、住房、路水電配套,還有就業、小孩上學等問題,比解決茅草房還艱巨。省政協寧德地區工委把情況反映到分管扶貧工作的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時,他非常重視,與省委書記陳明義一起批給有關部門辦理,省政府下發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的通知》。1998年12月1日,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在福安召開,習近平同志在會上講話,要求各級領導把群眾冷暖挂在心上,以高度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做好造福工程和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會后,他深入移民定居點走家串戶,噓寒問暖了解上岸后船民生活。由財政撥出1477.28萬元,民政、水產、水電、教育等廳局及省計委安排950萬元,加上省裡逐年投入及市縣配套資金。經過3年努力,全省新建連家船民新村65個,上岸定居船民4273戶,19378人,其中寧德地區佔90%,結束了連家船民祖祖輩輩漂泊海上的歷史。他們敲鑼打鼓,鞭炮齊鳴,感謝黨和政府為民辦的這件大好事。
採訪組:請談談習近平同志到福州市工作以后的情況。
游德馨:1990年4月,習近平同志調到福州任市委書記。他做事非常扎實,也非常有魄力。在福州期間,他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為方便人民群眾辦事,他提倡並實行“一棟樓辦公”,提出“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工作要求,受到各方好評。
在戰略規劃方面,習近平同志思路非常清晰。1992年,他提出構建“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發展戰略,制定了福州“東擴南進”的發展規劃,請新加坡城市規劃專家劉太格來搞福州長遠規劃。福州的東邊、南邊都靠海,江河眾多,發展要依靠江海。為了構建福州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真正把福州建設成濱海濱江的現代化大都市,習近平同志專赴閩江口、馬尾、長樂沿海進行調研,作出了福州“東擴”往馬尾、“南進”至長樂的“東擴南進”戰略決策。為響應鄧小平同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