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正定》
分享

“習書記對人民群眾有一顆赤子之心”

——習近平在正定

2021年09月26日14:56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高培琦,1942年8月生。1982年后曾任正定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組長、宣傳部副部長。2002年退休。

採 訪 組:記者 邱然 陳思 黃珊

採訪日期:2017年4月15日

採訪地點:正定縣高培琦家中

採訪組:高培琦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當年來正定工作時,您在縣委宣傳部任通訊組組長,和他在工作上有很多交集。請您講講和他一起工作時的點點滴滴。

高培琦:關於習書記在正定工作的情況,媒體上已發表過一些文章,介紹了一些情況。今天,我想以我親眼看到的、親自經歷的、親身感受的一些事情為依據來講一講,可以說我今天給你們講的是“獨家新聞”。

現在,30多年過去了,習書記由一名縣級干部成長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這個變化是非常巨大的,也是我們期盼的。我有時候仔細想一想,這個過程又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

習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我當時是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的組長,主要負責對外宣傳,給上級新聞媒體撰寫稿件。我經常採訪他,也經常在他指導下撰寫關於正定縣各項工作的通訊稿,因此,平時工作中和他的接觸非常多。

我經常回憶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日子,回想起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雖然這些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工作和生活,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這些事情也都能折射出他崇高的品質、忘我的精神、親民的情懷和務實的作風。

採訪組:那就先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當年在正定工作期間的工作作風吧。

高培琦:習書記是從中央機關下來的,但他從沒有因此表現出任何優越感。從他身上,我們看不到一丁點兒高傲和跋扈之氣。他對任何人都很熱情、友善、謙和,都很真誠、親切、厚道。我們這些縣委機關的普通工作人員和老百姓,隻要一和他接觸,很快就忘記了他的出身背景和領導職務,會和他成為朋友。

我記得,習書記到正定不久,他第一次和我們縣委辦公室的幾位同志一起到三角村下鄉。我們是騎自行車去的,當我們趕到三角村村西的棉花試驗田時,看到全縣聞名的種棉能手馮玉明正在棉花地裡忙碌。那個時候馮玉明已經上歲數了,習書記把自行車一支,就朝他走過去,馮玉明也從棉花地裡走出來迎接。

29歲的習書記一把握住馮玉明的手,謙虛而又誠懇地說:“馮伯伯,您好,我今天是來跟您學習種棉花的!”

一個縣委副書記對一個農民這麼稱呼,讓馮玉明有點措手不及。他說:“別別別,你是領導,可不能這樣。”

后來,習書記確實跟著馮玉明學習種棉花的技術,他們也成了忘年交。不久之后,習書記在全縣推廣種棉花的經驗,使全縣棉花產量有了新的提高,讓絕大部分種棉花的農民都受了益。

習書記在縣委也有著非常好的人緣,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藹可親,在我們縣委、縣政府大院裡是出了名的。習書記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晚上經常加班工作。他夜裡把工作完成以后,有時候還約一起加班的同事們到他辦公室聊天。

因為他知識淵博,聊天的時候除了說縣裡一些情況,古今中外、人文歷史,海闊天空什麼都聊,什麼都講。大多數時候,都是他講,我們聽。有時候,我們也會參加討論,每次都聊得很盡興,很熱鬧。

有時候,他把從北京拿回來的罐頭、糖果分給我們吃,大家一邊吃一邊聊,非常過癮。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沒有一個人把他當成縣委書記,當成一個了不起的“官兒”,都是把他當成伙伴,當成一個可以推心置腹、暢所欲言的知己好友。

他不但和縣裡的干部、工作人員都有著很好的關系,對縣委大院看大門的門衛、伙房的炊事員、打掃衛生的清潔工、縣招待所的服務員、做勤雜活的臨時工也都很親切。他很尊重人,很熱情,所以大家見到他都願意跟他打招呼。他每次一到招待所,工人和服務員都會大聲喊他:“習書記!”就像喊自己的朋友一樣熱情,一點也不拘謹。習書記每次也都是微笑著答應,點頭回應。

採訪組:請談談他對你們通訊組工作的要求和對你們的影響。

高培琦:習書記一來就對通訊組的工作很重視,來后不久就找我們談了一次話。他說:“宣傳部通訊組,應該是縣委和縣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是領導的參謀和助手。”

他還說,改革開放是各項工作的核心。以后,你們也要參加縣裡重要的會議,也要經常下鄉調研,及時總結經驗,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做工作。每位同志都要頂上事、使上勁、出大力、立大功,推動改革開放各項工作的發展。

那次談話,我們發現習書記思維很清晰,思路很清楚,講話很有深度,提的要求也很明確,很看重我們通訊組的工作。我們下來以后,就嚴格按照習書記的要求開展工作。

以前,正定縣的通訊工作很平淡,循規蹈矩,各方面都很一般,沒什麼特點。習書記鼓勵了我們,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干勁就上來了。為了干好工作,我們自己給自己加了很多任務。以我為例,平時我有什麼工作上的事情,經常找習書記去請示匯報,但我又覺得他工作太忙,總去打擾他不太合適。習書記打消了我的顧慮,直接給了我一些“特殊待遇”。他說:“你們的工作很重要。無論什麼時候,隻要工作上有事,就可以找我,別管我多麼忙,我都幫你們解決。”習書記指導我們工作從來沒有嫌麻煩,從來沒有“我現在忙”“顧不上”“等等再說”之類的話,每次都是放下手裡的事,千方百計給我指導、給我解釋、給我說清楚。

因為我們之前的工作一直沒有什麼創新,都是應付差事,所以平時缺乏鍛煉,工作水平離習書記的要求有很大距離。針對這個情況,習書記對我們就不僅限於原則上的要求,還經常提出很多具體的指導。再一個,他來了以后主抓的各項工作,創新的內容都比較多,我們一時無法領會的,也需要他進行具體指導。

寫通訊稿,可不僅僅是文筆好、會遣詞造句就可以的,需要有思想,需要創新的工作態度。習書記有膽識、有謀略、有智慧,在他指導下,我們的通訊報道就好寫多了。加上詳細的調查了解,我們的通訊稿一寫出來就是好文章。這些文章,才是真正從實際當中來的,也真正回答了一些改革當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當時對通訊組的工作都有哪些具體指導?你們根據他的指導,又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高培琦:有一次,習書記和我們通訊組的同志專門開了一個會。他對我們說,當前通訊報道的作用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造好輿論,為改革的新生事物撐腰杆。第二,搞好調研,為改革當中發生的問題找答案。第三,總結經驗,使改革中產生的諸多新生事物日趨完善。

我先舉個例子講講“造好輿論,為改革的新生事物撐腰杆”。

當時,我們縣裡有一個油泵油嘴廠,1000多人,是正定縣最大的企業,一度瀕臨倒閉。習書記為了解決這個廠的問題,花費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他到無錫市考察期間,從當地一家企業聘請了一位叫邱斌昌的同志到正定來管理這個廠。邱斌昌同志很能干,很有管理才干和業務能力,他把無錫的經驗帶過來,兢兢業業地工作,很快就讓這個廠起死回生了。但這個廠子裡有些人卻不停地鬧事,不斷告狀,反映邱斌昌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就想把這個事深入調查一下,了解清楚原委。

我之前對邱斌昌並不熟悉,經過了解,知道他原來是無錫某國營工廠的一名經理。習書記把他從無錫聘請到正定來,他告別了家鄉和親人,做出的犧牲很大。這些人一給他鬧事、告狀,給他的壓力很大,他就想打退堂鼓,回無錫老家去。

我們通過調查了解,其實那些人告的狀全都是瞎編的,邱斌昌並沒有任何違紀行為,做人也一直規規矩矩,工作一直兢兢業業。有人告他的狀,原因是他一來正定,就當了這個廠的領導,導致以前管理無方的那些領導下了台,再加上廠子裡排外情緒作怪,就對他進行一些無端的攻擊。

我們根據這個情況,寫了一篇文章《遠來的和尚會念經》,還有一篇通訊《無私的奉獻》。通訊后面還有評論《營造寬鬆環境,當改革靠山》。這些稿子宣傳了邱斌昌同志為正定奉獻、愛崗敬業、作出杰出貢獻的諸多事跡。我們寫好了文章,經過習書記同意,就拿到廠裡去宣傳,同時也在報紙上刊登了。

我們所寫的文章、通訊和評論,明確地表明了縣委和縣政府的態度,讓很多謠言不攻自破,也使對邱斌昌不利的局面一下子扭轉過來了,給他繼續推進廠裡的工作以強有力的支持。這種情況下,邱斌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情緒也高了,干得更出色了。后來,縣裡還表彰他,把他評為“優秀企業家”。從那以后,廠裡少數搗亂的人也偃旗息鼓了,工廠不僅生產始終保持正常,也恢復了堂堂的正氣。

按照習書記的要求,我們通訊組第二個方面的工作,就是“搞好調研,為改革開放當中發生的問題找答案”。

在1984年春節前后,縣裡按照上級要求,對村級領導班子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調整。經過調整,干部平均年齡下來了,隊伍更為年輕化。但我們的具體做法還是“老中選青”,原來班子裡的這些干部,大多數還是“糧棉干部”,隻會抓農業,對工副業等產業一點經驗都沒有。結果是,全縣調整班子力度倒是挺大,表面上做到了干部年輕化,但工作卻沒有什麼起色,老百姓對此很不滿意。

習書記說:“既然老百姓不滿意,咱們就下去搞搞調查。咱們縣有222個村,看看搞得好的班子是怎麼搞的。做一個比較詳細的調查研究,並搞一個方案出來。總體來說,選干部,不應‘老中選青’,而應‘青中選優’,應該把那些懂技術、有能力的人選上來,讓他們主持工作。”

習書記這個意見,縣裡很認可。后來,經過細致的調研,匯集了各種問題,發現並樹立了一些做得好的典型。根據調研結果,縣裡又搞了一次班子調整,把握的原則是:誰能帶領群眾致富,誰上台。這次調整,使班子成員結構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對推動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

這件事自始至終,我們通訊組不僅參與了調研,而且在第二次班子調整之后又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青中選優”》,后來發表在1984年10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上。《人民日報》還配發了評論文章《贊“青中選優”》。

習書記要求通訊組做好的第三個方面的工作,是“總結經驗,使改革中產生的諸多新生事物日趨完善”。這也是極具針對性的。改革有它的生命力,有它的創新優勢,但自然也有它幼稚、不太成熟和不夠完善的地方。逐步在實踐中總結、深化、完善,這就需要我們在不斷遇到的問題當中做好總結工作,時時刻刻端正方向。

我們縣裡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把正定北面、東面、南面三面環石家庄的地理特點充分考慮進去了。經過習書記和其他縣領導討論研究,“半城郊型”經濟就成為我們縣一個工作方向。習書記曾經形象而風趣地說:“根據市民不斷提高的生活方面的需求,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商品,既為他們服務,又‘掏他們腰包’,這符合正定的實際情況。”

按這個思路搞了以后,效果很好,工副業發展有方向、有目標了,產品也有銷路了。但我們在調查當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生產總是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上,隻生產一些生活上常用的東西,檔次比較低,價格又便宜,所以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就總是上不去。我們將這些情況向習書記作了匯報,習書記經過認真思考,深入調研,提出進一步拓寬和發展“半城郊型”經濟,把產品的附加值搞上去,逐漸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加大科技含量,使商品生產有了質的飛躍。也正是從習書記主政那個時期,正定的鄉鎮企業才開始把“調結構”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這也奠定了今天良好發展的基礎。

習書記來了以后,我們通訊組把握上面這三個要點,扎扎實實開展工作,使正定的通訊報道工作突飛猛進。再加上習書記的人格魅力,記者們也喜歡來採訪他,這樣我們的勁頭就更高了。當時,我們發稿的數量和質量在全省都是第一名。后來發展到什麼程度呢?河北省內的媒體已經不夠我們“折騰”了,我們的稿子經常在大報上發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等全國性大報紙都發過我們的文章。我統計了一下,習書記在正定那幾年,我們前前后后在大報上發表了30多篇文章。

不是發表文章多就行了,習書記對我們文章的質量要求也很嚴格。特別是那些往大報送的重要稿件,第一時間都會交給他看,請他修改把關。他經常給我們提的一條要求就是:新聞報道稿子裡面,千萬不要說大話、空話,千萬不要炫耀,更不要“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一定要實事求是地來寫這些東西,該怎樣就是怎樣,不要形容,不要粉飾。習書記對這一條要求特別嚴格,卡得比較緊。按他的話說:“不要說‘過頭話’,‘沽名釣譽’要不得。”再一個,他還要求有關數字一定要核實准確,錯誤的和虛假的東西絕對不能出現。

后來,我們因為通訊報道長期在全省領先,被評為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通訊報道先進縣,得到上級領導充分肯定。在我們縣裡,習書記還親自獎勵我,授予我“縣委書記縣長特別獎”。

雖然一年到頭很緊張、很累,但我們在工作和奉獻中得到成就感、得到樂趣,心裡就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反而感到很充實。這也是我在習書記那裡學到的一種品質。

採訪組:據了解,你們當時作為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的工作人員,每逢報社記者下來採訪,都要作為“東家”配合其工作。當時,習近平同志對你們接待記者的工作有什麼要求?

高培琦:接待記者,首先是配合他們的採訪工作,其次是解決他們住和吃的問題。我們是本地人,對正定的實情比較了解,配合他們的採訪工作不成問題。住的話,記者來了就隻能住在縣招待所,那時候沒有什麼酒店、賓館,也沒有別的地方可住。吃飯的問題,這在當時還是有一點兒麻煩的。因為隨著正定的名氣越來越大,來的記者越來越多。

習書記來正定之前,正定哪有這麼大的名氣?來的記者自然也不多。習書記領導正定人民做的幾件大事,效果好、有深度、影響大,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新聞媒體紛至沓來,應接不暇。特別是《正定翻身記》刊登出來以后,各級報紙都來採訪,像新華社、《人民日報》都來過多次,《河北日報》《建設日報》還有很多其他報紙的記者更是經常來。

這種情況下,對記者招待這一塊,就成了縣裡的一個問題。按規定,縣裡是不允許用公款招待客人的。后來,記者來得多了,吃飯問題就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人家來採訪,來做工作,中午得吃飯,難道還讓人家自己去找飯吃?這個問題反映給習書記之后,他就和大家商議,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