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
2025年05月15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視文化傳承發展、賡續中華文脈等重大議題,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設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概念和標識性概念。
原創性概念和標識性概念是中國共產黨深化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有效指導實踐探索的重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如何看待、整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思考與周密部署,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定位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厘清了其主要內涵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三方面,錨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長遠目標是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我們科學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與實踐指引。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推進理論創新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進而形成一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成為中國共產黨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一項重大議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推進理論創新的必然選擇。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黨肩負文化使命的有效路徑。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明意識的政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黨的百余年奮斗史記錄著我國文化奮進的軌跡。1938年,在《論新階段》這一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同志強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1979年10月30日,在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對自身文化使命的認識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決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成落后的東西。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作為原生型文明的中華文明,文化生命體的傳承發展本就是其內在自主的需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來的賡續文明、發展文化的有效路徑。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理論發展的現實需要。正確對待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是我們黨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文化建設理論必須就這一課題作出明確回答。上世紀50年代,我們黨總結領導文化工作的成功經驗,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明確了黨對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度。上世紀80年代,我們黨繼續總結經驗,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立足新時代的文化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一道,形成了指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三者既前后相繼,又融為一體,構成了黨的文化建設理論中最核心的指導方針。從“雙百”“二為”到“兩創”,彰顯了我們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的新高度。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黨推進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在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這表明,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強調了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2023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始終堅守理論創新的魂和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這愈發凸顯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價值。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主張。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正式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其中第三條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任何文明的延續和弘揚,皆離不開創新與發展。新時代,隨著對自身傳統文化挖掘的逐漸深入,同時基於對西方理論的反思,中國共產黨愈發認識到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深厚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並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其他文明相互借鑒,為各文明延續發展貢獻獨特智慧,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形成過程和原創性貢獻
深刻把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要明晰其提出、形成和深化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全面理解其原創性貢獻。
2013年11月,在山東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我們怎樣更好地在傳承基礎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這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固本鑄魂的根本大計。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同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17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被正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十九大以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理論創新領域的重要作用愈加凸顯。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2年10月,在河南安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更好推進“兩個結合”,推進黨的理論創新。
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重大論斷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其科學定位、主體內容、當代價值、內在邏輯和方法論意義等,集中體現了其原創性貢獻和標識性意義。
科學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這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明晰的科學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互為支撐、缺一不可。科學定位與內在結構的明確,解決了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需要轉化,發展需要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主體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體內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核心思想理念。這主要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二是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三是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這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國民教育、生產生活、文藝創作、文化交流等領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
當代價值。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內在邏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蘊含的理論邏輯非常深邃。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造”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加工的路徑,“轉化”代表加工的方向。創造性轉化旨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元素經過創造實踐轉變為另一種新的文化事物,形成新的文化品質,從而實現對文化資源的再利用。創新性發展,就是要與時俱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創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發展”就應當按照時代的新動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風俗習慣、處事方式、科技文藝等進行加工、優化、重組,從而賦予其新的特質、內涵和價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構成了互為支撐、相互交融的文化實踐。
方法論意義。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揭示出我國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和鮮明發展特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解決文化發展中的統一與多樣的關系,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提供方法論支撐。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性,又體現了文化的發展性﹔統一了文化的本來、外來和未來,統一了文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從根本上超越了“古今中西之爭”,實現了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大方法論發展和實踐論突破,把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三個堅持”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價值立場、科學路徑與實踐方法的有機統一,使黨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中的指導方針更加完善。
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在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更加深化了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把握,也把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當中。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創性貢獻,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與路徑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學理性很深的理論命題,也是實踐性極強的工作要求。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時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三點要求,這也明確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應遵循的原則。
堅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這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這要求我們更加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
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更多富有歷史文化底蘊、反映當代中國生活、具備國際文化視野的作品走出國門,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同時積極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具體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守正就意味著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又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顯著特點,是持續挖掘和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寶貴資源,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用文化根脈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積澱的寶貴理論成果與豐富實踐經驗,為我們黨提出“第二個結合”准備了鮮活且深厚的理論滋養和實踐經驗。我們要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証統一關系,為我們黨因應時代變化、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提供源源不絕的理論資源和實踐經驗。
實踐中,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力。
給予新義。針對傳統文化中既有的重要理念,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基本精神,並結合新的需求賦予新的時代價值。比如,新時代,我們特別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注重汲取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倡導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轉換形式。圍繞傳統文化中的老題材或舊模式,主動加以改造轉換,利用數字科技賦予其現代表達形式。近年來,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深入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一批蘊含優質中華文明底蘊的文學作品、非遺作品、網絡游戲、網絡影視劇成功“出海”“出圈”,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
賦予時代內涵。對於傳統文化中一些極具價值且尚需充實的范疇,借鑒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經過綜合創新補充其內涵。這些年,各地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保護力度,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同時各地把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獨有的魅力和風採。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文化是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是基於中華文明這一根脈上的實踐形態。在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下,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通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而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歷久彌新、融匯中外的根脈性支撐。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由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