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加強文物保護,激發發展活力

守護潮州古城 傳承千年文脈(神州看點)

潮州日報記者 林宗楷

2025年05月15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山環抱,韓江如帶,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廣東潮州靜臥於此。

  作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文物古跡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潮州延續城市文脈,下足“繡花”功夫,深入實施古城提升計劃,讓139處文物點和1000多處古民居重煥光彩。

  “幾十年過去了,這兒的感覺一點沒變”

  清晨7點,潮州古城,東平路的熱鬧如期而至。農貿市場中,商販們早早擺好攤位,人們踩著晨光趕來,開始採購。

  家住分司后巷的劉姨站在街邊,望著熟悉的場景,眼裡滿是回憶:“幾十年過去了,這兒的感覺一點沒變。”這背后,是潮州保護古城、活態傳承的堅守。

  1986年,潮州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古城保護就此開啟。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潮州沒有大拆大建,而是提出“建設新城、保護古城”的思路,清晰劃定保護與開發的邊界,為古城保護筑牢根基。

  多年來,《潮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潮州市古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潮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潮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出台,明確保護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街區、古城格局和風貌特色等內容,守護“三山一水一洲”的城市空間環境。

  歷經時光雕琢,潮州古城至今仍完好保留著“外曲內方,四橫三縱”“三山一水一洲”的歷史空間格局,彰顯著一座城市對“整體性保護”原則的始終踐行。

  “每修一處文物,都當成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走進古城區義井巷,清新韻味扑面而來。整潔的青石巷道、精致的仿古燈飾、路邊的花圃座椅,展現出濃濃的文化氣息。

  “道路更平坦、燈光更亮了,還多了些小景觀,好看!”住在義井巷的林姨說。

  實施巷道燈光照明提升、更新外牆面……潮州以“繡花”功夫在古城區義井巷、興寧巷、西馬路等主干巷道和各支巷共118條街巷啟動“微更新”項目,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採用“一牆一策”方法,因地制宜設計,推動古城區小規模、漸進式城市更新。

  煙火古城傳文脈,活態保護潤人心。近年來,潮州古城建立完善文物保護管理聯動機制,保持較高的文物保護修繕水平。

  2017年以來,潮州創新文物修繕保護機制,啟動“百家修百厝(祠)”,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公眾參與到文物修繕中,推動潮州古城保育活化。

  隨著潮州文旅蓬勃發展,古城古建筑凸顯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古民居經過匠心修復、合理改造,成為極具潮州特色的客棧、茶舍等,錯落點綴於古城。

  “每修一處文物,都當成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潮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成員吳志敏介紹,古城內依然住著5萬多居民,他們的生活賦予古城鮮活的生命力。

  “通過靜態展陳和活態傳承,打開一扇了解潮州文化的窗口”

  牌坊街內“潮”味十足,設有工夫茶、木雕、潮瓷等各類非遺展館,眾多手工藝人、非遺大師的工作室在此開設,儼然一座潮州文化展館。每逢節假日,廣濟橋、鎮海樓等文物景區內非遺集市活動繽紛多彩,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演互動,讓文化遺產更貼近百姓生活。

  “我們時常受邀到各大景點進行木雕技藝表演。”在95后潮州木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奕輝看來,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潮州木雕,近距離感受潮州工藝美術的魅力。

  潮州市古城文物保護管理中心文物保護二科科長黃德凱介紹:“我們常態化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各大景點進行技藝展演,通過靜態展陳和活態傳承,打開一扇了解潮州文化的窗口。”

  潮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數量位居廣東省前列。潮州非遺大放異彩,也讓其成為文旅發展的“流量密碼”。今年“五一”假期,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古城區游人如織。

  文旅出圈的背后,不僅是文化價值的轉化,更能激發古城發展活力。

  潮州始終注重保護與開發互相促進,探索文化、商業、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實施古城綜合運營,打造“府樓猴”城市文創IP﹔3年來,接連舉辦國際茶日、古城花燈會、非遺民俗展演等文化活動。

  潮州不斷優化文化供給體制機制,以加快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深化文化傳承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潮州文化綻放新的光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10 版)

(責編:唐宋、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