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話文明②
張 鐵
2025年08月18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打開周原這個“月光寶盒”,能窺見中華禮儀之邦的深遠河床,看到“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不久前,筆者來到周原遺址宮城西北角的考古現場,隻見一片繁忙。遺址北側,一條柏油馬路上汽車穿梭﹔探方中,城牆下的西周路面上,3000多年前的車轍清晰可辨。周原考古隊隊員閆永強指向兩條路中間說,“那兒還有一條明清道路遺存”。跨越3000年時光,3條道路相距不遠、平行排列,在變與不變之中訴說著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長河浩蕩。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這一塊野草都像飴糖一樣甘甜的土地,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扶風二縣北部交界處。從青銅重器、佔卜甲骨到建筑群落、池渠水系,持續幾十年的周原考古,多有所獲。但“尋城”——尋找西周早期都邑,一直是周原考古人的心願。2020年以來,周原考古隊通過“大范圍追蹤性鑽探”與“重點部位針對性發掘”,發現了西周時期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門遺址。這是一個“框架性的發現”,給周原的遺跡遺物提供了時空坐標,實現了聚落考古的大突破,因而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為何要尋城?正可循此理解。“三重城垣的發現,豐富了學界對西周城牆結構形制與建筑工藝的認識,使周原西周城市結構和發展過程變得清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周原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種建榮說。從鑄銅、制骨、燒陶,到道路、院落、水網,再到城牆、城門、城市,周原遺址陸續發掘的遺跡遺存,如同一個個音符、樂句,組成先民生產生活的交響篇章。周原是周人滅商前的都邑,滅商后也持續發揮著影響力,手鏟剝落層層黃土,還原了周人的“千秋家國夢”,也不斷充實著我們的歷史認知。
厚厚的土層,既埋藏了也保存了文明的光芒。打開周原這個“月光寶盒”,能窺見中華禮儀之邦的深遠河床,看到“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尚書》中的《酒誥》,是周公旦鑒於殷商酗酒亡國而頒布的“禁酒令”,告誡群臣“無彝酒”。商朝青銅器組多觚、爵等酒器,而周原的青銅器組則以鼎、簋等食器為主,正可印証世風之變。孔子曾發出“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感嘆,岐山下的這片土地開啟了禮樂文明的先河,崇德尚禮、任人唯賢、厚德載物等優秀品德,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至今仍流淌在華夏子孫的血脈之中。
與很多考古遺址以所在地命名不同,周原遺址包含很大一片區域。“這附近的村庄,很多都是以姓氏命名,比如齊家村、劉家村等。”在寶雞周原博物院,閆永強指著一幅周原遺址地圖說,“但有些卻不相同,比如鳳雛村、雲塘村等。”正是在鳳雛村,發現了西周早期大型宮殿建筑基址,出土了珍貴的甲骨,與“鳳鳴岐山”的典故相合﹔而雲塘村附近則發現了一個西周的人工蓄水池,形狀恰似雲朵。小小村庄的名字,竟然傳遞著如此豐富的歷史信息,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添加了具體而微卻又生動深刻的注腳。
站在周原遺址遠眺岐山,仿佛能看到周王田獵歸來的獵獵旌旗,能聽到車輪碾過路面的隆隆聲響。良渚、二裡頭、殷墟、周原……這些時空坐標,共同閃耀在世界東方的歷史天空,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文明深沉厚重的基座、經久不息的脈搏。“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亙古亙今的中華文明必將在歷史的厚土上綻放出更燦爛的輝光。
(作者為本報陝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