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劉老庄戰斗:全連八十二人全部殉國

史波波

2025年10月25日08:49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43年3月,侵華日軍向淮海根據地中心地帶發起大規模“掃蕩”,企圖對駐六塘河的我淮海區黨政機關形成合圍,尋殲新四軍主力部隊,一舉摧毀淮海抗日根據地,切斷山東與華中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系。3月17日,沭陽、漣水、淮陰等地日、偽軍數千人開始行動,日軍《步兵第五十四聯隊史》將此次作戰行動稱作“六塘河作戰”。他們投入了第54聯隊3000余人,配有野炮中隊、機槍中隊等重火力單元,旨在“徹底掃蕩共產黨新四軍”,以配合太平洋戰爭,鞏固戰略大后方。

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團長胡炳雲遵照代軍長陳毅指示,迅速收攏活動於淮(陰)漣(水)地區的各分隊,准備向山子頭地區實施緊急轉移。3月18日拂曉,日軍1000余人進至劉老庄附近。劉老庄緊靠淮沭公路,距淮海區黨政機關駐地六塘河僅10余公裡,隻有在劉老庄部署部分精兵強將,有效遲滯、消耗日軍進攻,才能為機關人員和群眾轉移爭取到寶貴時間。然而,劉老庄地處蘇北平原,周圍無高山、無密林,也無高大建筑,面對人數眾多、武器精良、窮凶極惡的日軍,以及熟悉當地地形和社情的偽軍,無論哪個連隊留下來堅守,都將面臨一場難以想象的惡戰,而且必然難以全身而退。

第19團黨委決定,把阻擊日軍的艱巨任務交給劉老庄附近的2營4連。與日軍強大的兵力、火力和機動力相比,新四軍完全處於劣勢,而平原地帶又限制了新四軍戰法的靈活運用。為了彌補4連火力的不足,營部特意留下一挺重機槍和一些槍榴彈。連隊干部決定,充分依托有利地形或交通溝,梯次消耗日軍,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劉老庄的交通溝,深約4尺、寬約5尺,類似於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地道,但沒有地道那麼深,主要用於藏身、機動和發起攻擊。這種簡易的壕溝,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平原地帶的不足,對於粉碎日軍“掃蕩”和“蠶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被廣大抗日軍民形象地比喻為“抗日溝”。

4連指導員李雲鵬是部隊出了名的秀才,入伍后當過宣傳員,還當過一段時間文化教員,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把好手,也是一位願意經常和家人通信交流的年輕人。幾個月前,22歲的李雲鵬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待時局平靜一些,兒定回鄉……我在外也很好,請大人不要挂念,今后望大人多多來信。”連長白思才善於帶兵打仗,參加過長征,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初期參加了享譽中外的平型關大捷,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兩人一文一武,帶出的兵個個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李雲鵬作了簡短有力的戰前動員,各排排長爭先要求承擔最艱巨的任務,連長白思才抓緊檢查了戰斗准備情況。4連戰士們不顧連日轉戰的疲勞,迅速佔領有利地形,加緊完善野戰防御工事。

待日軍尖兵隊距4連僅剩五六十米時,4連火力瞬間全開,突如其來的子彈、手榴彈使日軍人仰馬翻。看到尖兵隊遭襲,后續的大批日、偽軍加快了機動速度,迅速向4連的防線壓了過來。面對10多倍於己之敵,4連指戰員沉著冷靜、毫不畏懼,在交通溝中頑強抵御,敵人一時半會竟毫無辦法。從早8時許至中午,4連打退了敵人多輪進攻。營裡留下的槍榴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敵人發起第二次沖鋒時,4連指戰員僅用槍榴彈就斃傷日、偽軍數十人。在日、偽軍暫停進攻的間隙,4連抓緊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緊急搶修防御工事。眼看槍彈消耗殆盡,4連指戰員還組成了突擊小組,冒著密集炮火,從日、偽軍尸體上搶到不少槍彈。

午后,日、偽軍憑借數量眾多的擲彈筒和火炮,猛轟4連陣地。交通溝部分地段被炸塌,4連所剩人員越來越少。白思才胳膊被炸斷,但仍然堅持指揮戰斗﹔李雲鵬多處負傷,還在組織戰士們火線入黨。為了集中火力,白思才命令將彈藥集中使用,同時做好了殺身成仁的准備,開始銷毀作戰地圖和相關文件。戰士們開始拆卸和砸碎多余槍械,把犧牲戰友的子彈、手榴彈、刺刀收集起來,准備與敵殊死搏斗。傍晚,黑壓壓的日、偽軍蜂擁而至。當敵沖到交通溝前,4連僅存的指戰員打光了子彈,包括所有傷員,一起扑向敵群,殺聲震野,他們用刺刀、槍托、石頭與敵拼殺,甚至用手撕牙咬。副連長石學富被日軍刺中腹部,腸子流了出來,仍堅持與敵拼殺。班長劉忠勝在雙腿被炸斷的情況下,拉響手榴彈與周圍的敵人同歸於盡。狙擊手田執信眼睛被擊中依然堅持搏殺。全連82位勇士終因寡不敵眾,全部殉國,用生命實現了“人在陣地在,寧死不后退”的錚錚誓言。

4連在劉老庄堅守12個小時,連續打退1000余日、偽軍的多輪進攻,斃傷敵370余人,無一人投降,無一人臨陣逃脫,沒給敵人留下一件完整的“戰利品”。據日軍《步兵第五十四聯隊史》記載:戰斗中,日軍第1大隊所屬炮兵小隊向4連防守陣地發射了63枚炮彈,幾乎打光了攜行彈藥。這足見戰斗之慘烈。日軍還讓漢奸翻譯申得瑞喊話勸降,回應的卻是4連指戰員的槍聲。該隊史還從側面印証:4連指戰員絕大多數犧牲於白刃戰中,日軍第9中隊中隊長船越正大尉命喪此次戰斗。

戰后,當地抗日民主政權和地方武裝的工作人員在劉老庄戰斗現場發現,4連指戰員的遺體上滿是彈孔和刺刀痕。排長馬漢良緊咬著日軍的耳朵。戰士楊林彪全身是傷,情況十分危急,在送醫救治的過程中他講述了慘烈的戰斗過程和戰友們的英勇故事。不幸的是,他最終還是犧牲了。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中指出:“全連八十二人全部殉國的淮北劉老庄戰斗……無一不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新四軍代軍長陳毅贊嘆:“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

劉老庄戰斗3天后,來自劉老庄的82名優秀青年加入新四軍,重建的4連被命名為“劉老庄連”。他們接過4連連旗,繼承82烈士遺志,毅然奔赴戰場,成長為始終令敵聞風喪膽的尖刀利刃。從那時起,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融入這一連隊一茬茬官兵的心中,82烈士的忠魂血脈永遠激勵著后人。

(責編:任一林、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