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習近平主席即將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
本報記者 王 遠 屈 佩 楊 一
2025年10月25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浩瀚的太平洋,百川歸流、聯通四海。奔涌的巨浪,如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脈動,激蕩出“亞太奇跡”的光輝歷史,也承載著亞太發展下一個“黃金三十年”的共同夢想。
應韓國總統李在明邀請,習近平主席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
當中國元首外交聚焦亞太合作這一國際舞台,世界高度關注中國領導人與各方再度聚首,期待傾聽彰顯歷史主動和責任擔當的中國方案,期盼太平洋的浪潮為亞太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元首引領,為亞太和世界發展定方向
海圖是航海者的“第二雙眼睛”,隻有對規律做客觀的總結,對方向做精煉深刻的表達,才能指引航程。
近幾年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均圍繞兩大核心議題:“亞太奇跡”從何而來?世界與亞太未來何去何從?
“亞太的成功源於我們始終致力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源於我們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區域主義,源於我們始終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堅持互利共贏和相互成就。”
習近平主席深刻總結“亞太奇跡”的根源,呼吁亞太經濟體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構建開放融通的亞太合作格局、培育綠色創新的亞太增長動能、樹牢普惠包容的亞太發展理念,為亞太發展下一個“黃金三十年”繪制了清晰的“海圖”。
經驗彌足珍貴,初心需要堅守。作為亞太大家庭的一員,中國始終是亞太合作的積極參與者與貢獻者,並通過元首外交引領,不斷為亞太命運共同體揚帆遠航指明方向。
中國曾兩次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將於2026年第三次主辦。習近平主席出席了2013年以來的歷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會議成功發揮了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在巴厘島,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亞太命運共同體”路線圖,主張亞太地區應謀求共同發展、堅持開放發展、推動創新發展、尋求聯動發展﹔
在雁棲湖畔,習近平主席倡導“共同建設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描述“亞太夢想”新願景﹔
在茂物目標到期之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堅持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四個“堅持”,開啟亞太合作新階段﹔
在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3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四項重點工作,提出深化區域合作的一系列政策主張﹔
在亞太合作走向下一個30年之時,習近平主席深刻總結了亞太合作歷程的有益啟示,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堅持開放導向、堅持綠色發展、堅持普惠共享,推動亞太合作再出發……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議主張,順應大勢、合乎民心,引領中國成為亞太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踐行者,對亞太合作和全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得到各方高度認同。世界感嘆,“全球需要像習主席這樣的領導人”。
從堅定的中國立場到務實的中國方案,中國始終高舉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旗幟,推動開放型經濟和亞太經濟一體化,致力於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進步的亞太夢想。
世界有理由期待,中國領導人的出席將繼續引領亞太航船劈波斬浪,駛向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未來。
回應關切,開啟亞太合作新征程
慶州和白國際會議中心,是今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主會場。在當地文化中,和白是以全體一致表決為原則的合議體會議機構,展現著聚集、分享、溝通的會議文化。
和白之下,合作是關鍵。合作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謀長遠。從政治家到企業家,從各國元首到普通民眾,合作是共同關切。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亞太合作未來的路怎麼走,關乎地區發展,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世界未來。”
每次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都會結合亞太經濟和世界經濟最新形勢,回應關切,推動合作。
一幕幕場景令人難忘:
2017年,越南峴港。習近平主席的演講緊扣人心,35分鐘內贏得17次掌聲﹔
2022年,泰國曼谷。習近平主席中英泰3個語種的演講稿在會場被代表們爭相取閱、品讀﹔
2023年,美國舊金山。當地媒體全文刊登習近平主席的演講稿,稱這份演講稿“包含著美國商界、決策者和全世界高度期待的信息,將被廣泛深入研讀”……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面臨多種風險挑戰。亞太地區佔世界人口1/3,佔世界經濟總量逾六成、貿易總量近一半,是世界經濟的重要陣地,孕育著無限希望,也承載著重大責任。
開放是亞太合作的生命線。建設亞太自由貿易區,被工商界稱為“亞太經合組織之夢”。“我們決定啟動和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批准《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向世界宣布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宏偉願景。
從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到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再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中國始終踐行開放的區域主義,引領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穩步推進,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助推亞太經濟合作走在全球前列。
綠色轉型、科技創新,塑造著亞太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改革創新是通往長久繁榮的必由之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要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主席多次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為綠色創新發展匯聚共識。
在毗鄰秘魯錢凱港的聖羅莎濕地,一群鰹鳥展翅飛翔。開港近一年,已開通6條航線的錢凱港不僅成為面向亞太和拉美的“雙向通道”,還是智慧、綠色的深水良港。錢凱市市長阿爾瓦雷斯感慨:“錢凱港既是‘金色’的,也是‘綠色’的。”
在泰中羅勇工業園,長安汽車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工廠正式投產。依托AI與自動化技術,數智平台正推動當地汽車制造業向智能化邁進。泰國“東部經濟走廊”辦公室秘書長朱拉表示,自動化技術已成為該地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就,正深刻改變著泰國制造業的未來。
亞太合作萬流歸一,落點是各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用好亞太經合組織平台,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加大對發展中經濟體和弱勢群體的支持,共同做大並分好經濟發展‘蛋糕’,讓更多經濟體、更多民眾共享發展成果。”
將實施《亞太經合組織互聯網和數字經濟路線圖》作為優先事項,協助發展中經濟體加強網絡、數據、算力等方面能力建設,縮小數字鴻溝﹔成立亞太經合組織中小企業服務聯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女性領導力論壇、青年創業家峰會,推動中小企業、婦女、青年等群體實現共同發展……彌合發展鴻溝,中國挺膺擔當。
圍繞今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建設可持續的明天”主題,中國將同各國一道,集眾智、匯眾力、謀共贏,共襄區域合作盛舉,共創地區人民美好生活。
扎根亞太,中國式現代化育新機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塊莖始終長在根基位置。”習近平主席以“地瓜”為喻,道出中國和亞太的關系。
亞太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同亞太區域合作進程相融相伴。
“中國將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亞太和世界”“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將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太,也將進一步造福亞太”……中國的立場堅定不移。
國際觀察人士指出,“世界看亞太,亞太看中國”。在“亞太奇跡”的宏大樂章中,“中國奇跡”是其中最激昂的篇章。
習近平主席啟程前夕,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迄今為止,中國先后制定並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一茬接著一茬干,芝麻開花節節高。
“十四五”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后,先后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巨大的經濟體量,長期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成為亞太和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和穩定錨。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壯闊畫卷徐徐鋪展。英國《經濟學人》網站這樣描述中國的“十五五”規劃:其規模之龐大,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相稱,涵蓋從先進制造到綠色發展等方方面面。
每次站在亞太經合組織舞台,習近平主席都向世界講述日新月異的中國。從新常態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到全面深化改革對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的解放,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到堅持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發展的關鍵詞與亞太合作的蓬勃脈動緊密相合。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積極向世界貢獻國際公共產品,亞太是直接受益者。
與西方制度忽視未來世代利益不同,“中國之治”以歷史耐心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的確定性,帶來市場空間、投資環境、發展韌性的確定性。
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持續釋放惠及亞太的外溢效應——
以高水平開放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等雙邊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與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等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今年,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圓滿完成。
以綠色創新培育面向未來的增長動能:老撾孟鬆600兆瓦風電項目點亮百萬家庭﹔中國新能源汽車“駛入”亞太千家萬戶﹔面向太平洋島國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南南合作培訓……中國攜手亞太各國推進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進程,為地區發展蓄積強勁動能。
如今,中國是許多亞太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和地區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節點,對亞太經濟增長貢獻率超六成,大力帶動地區貨物貿易增長和服務貿易增長,在亞太經濟合作中如同動力源和推進器。
秘魯亞太經合組織高官雷納托·雷耶斯表示,中國作為亞太經合組織重要成員,在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引領亞太經濟增長持續發揮著積極作用,某種程度上是決定性的作用。
相聚韓國慶州,中國領導人將與各方領導人一道,以深化亞太合作、造福亞太人民為使命,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亞太發展新時代。
近鄰伙伴,錨定中韓關系發展方向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這句韓國家喻戶曉的名句,出自新羅旅唐學者崔致遠的《雙磎寺真鑒禪師碑銘》,意為道義相通,不會因為國家不同而產生距離。
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會址慶州正是崔致遠的家鄉。習近平主席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韓國各界充滿期待。
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2014年,雙方宣布中韓努力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伙伴、致力地區和平的伙伴、攜手振興亞洲的伙伴、促進世界繁榮的伙伴。“四個伙伴”的提出,極大豐富了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內涵。
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一周之內向韓國當選總統李在明致賀電、同李在明總統通電話,均強調“堅守建交初心,堅定睦鄰友好方向,堅持互利共贏目標”,深刻指出“一個健康穩定、持續深化的中韓關系,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錨定中韓關系發展方向。
近年來,每次與韓國領導人會晤,中方都傳遞出明確而穩定的信號——中國把韓國視為重要近鄰和合作伙伴,兩國應確保中韓關系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中韓是分不開的伙伴。中國提出並積極踐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韓自貿協定簽署10年來,中國已成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中韓之間以自由貿易為主線的市場融合趨勢並未改變。
中韓兩國文化相互融入對方國家人民生活。2014年訪問韓國期間,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重要演講,引經據典,回顧中韓友誼,展望共同未來。他特意帶去1萬冊介紹中國情況的圖書和影視資料,促進中韓青年間的相知相親。不久前,韓國對中國團體游客臨時性入境免簽政策正式生效,推動中韓游客“雙向奔赴”﹔2025中韓媒體合作論壇在首爾舉行,人文交流持續升溫。
中韓都是亞洲重要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兩國堅守建交初心,堅定睦鄰友好方向,堅持互利共贏目標,推動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向更高水平邁進,不僅將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也將為變亂交織的地區和國際形勢注入更多確定性。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5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