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效应
本报记者??张??帆 ?王明峰 ?王永战
2025年05月02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与七省份为邻,长江穿省而过,四川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在国家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所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要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立足本地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
四川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效应,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塑造、厚植发展新优势,努力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24年,四川经济总量超6.4万亿元;今年一季度,经济总量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5.5%。
决战决胜“十四五”,四川加速迈出踔厉奋发、奋楫争先的步伐。
运用改革思维、树牢创新理念,携手下好“川渝一盘棋”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四川、重庆全面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运用改革思维、树牢创新理念,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一张能效建议清单,为川渝两地促联动、补短板,写下生动注脚。
“贵公司上月用电量同比增长28.52%,建议采取容量缴纳基本电费的方式,以减少开支。”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诺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收到新区供电服务中心发来的能效建议清单。
“我们统一了川渝两地用电领域40项差异性政策,推动用电业务跨省域‘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体服务’。”新区供电服务中心主任柏健说。
川渝高竹新区位于四川邻水县与重庆渝北区交界处,由川渝两地共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尝试税费征管、用电服务等一体化。2024年以来,川渝两地还协同推进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开展经营主体跨区域“云迁移”登记试点工作,川渝通办事项扩展至355项。
一所研究院,见证川渝坚持以改革添动能、锻长板的生动实践。
在位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欧林生物成都研究院,一款流感病毒疫苗正进行中试实验。“我们在重庆也设立了研发机构。”欧林生物成都研究院院长助理许定花说,“面向两地高校、企业等,提供药物发现、评价等全方位药物研发技术服务。”
优势互补、携手同行,成渝地区正加快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如今,成渝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户,产业总规模突破6500亿元。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积厚成势,能级跃升。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9年的6.3%提高到2024年的6.5%以上,对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今年计划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320个,总投资约3.7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4414.5亿元。”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介绍,其中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131个,年度预计投资1173.6亿元。
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一条长江,以其磅礴之势勾勒四川半边轮廓。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四川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溯江而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成势。
在位于自贡航空产业园的四川守创复材结构件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就一架复合材料制成的无人机机翼进行精度测量。公司从东部沿海省份而来,看中了自贡的产业集群效应。“园区聚集了10多家无人机整机企业,对部件配套企业有强烈需求。”公司技术总监赵宏飞说,园区在土地、用电等方面的支持,“也促使我们下决心投资建厂”。
培育自贡无人机等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都生物医药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以来,四川积极吸引长江沿线省份企业入川,围绕链主企业培育形成创新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今年,我们要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抓紧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说。
沿江而下,传统产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四川乐山,大型水力发电设备装船启程,走岷江、入长江,源源不断运送至长江下游省份。
这些水电设备出自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通过虚拟装配技术,相关设备装配效率提升了4倍。”公司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技术部副部长蒋彦坤说。
如何加快推动更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表示,以骨干企业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更多中小企业乘“云”而上、借“数”发展,着力解决好“不愿改、不愿转”的问题。
滴水能穿石。2024年,四川建成智能工厂270余家、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0.2%。
今年,一系列举措正在落地:持续抓好制造业“智改数转”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提升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和含绿量。
抓好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
一盒三文鱼,最快48小时即可从北欧的捕捞地端上四川百姓餐桌;“川行天下”系列活动,签约外贸订单超550亿元——这两个镜头,照见四川开放姿态。四川抓好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积极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通道畅通,内陆腹地也能变身开放前沿。
看空中,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85条,实现五大洲全覆盖;
看水路,四川“黄金水道”常年通行千吨级以上船舶,全省通航里程1.1万公里;
看陆上,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等在内的进出川大通道已增加到50条,成都国际班列已通达46个国家,辐射境外118个城市、境内联通超30个城市。
从“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2024年,四川进出口总额增长9.4%,重回万亿元台阶。
“2025年,我们要恢复和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做强国际航空货运基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贯通,提升中欧、中老班列等运行质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载体,积极推进制度型创新,为大发展提供动力。
今年春节刚过,15辆满载原料的货车以“即到即入”新模式,迅速通过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合保税区卡口,完成货物卸载。
“新模式下,货物申报数据通过系统传至海关,卡口摄像头自动识别,不仅通行时间缩短4/5以上,还降低了企业车辆运行成本。”四川新康意众申新材料有限公司关务部部长左登旭说。
四川还打造多环节协同体系,形成开放合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立的13个省内协同改革先行区,以集成创新、产业协作、平台共建,激发发展活力;省外,签署多个“跨省(域)通办”合作协议,特别是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在更大范围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我们将深化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围绕数字文创、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展集成攻坚。”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扩通道强枢纽,稳外贸引外资,建平台提能级,巴蜀大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2日 01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